上海市的金融面貌

2008-03-31
上海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第三产业在上海的经济占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产业包括了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以及运输业等。位于浦东新区的陆家嘴是上海的新兴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开市场操作。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区总部、分公司和办事处。上海已经成为全中国纳税率最高的城市,上海历来上交的税款达中国国的总税款的一半。
  
1949年以前,在上海有很多外国银行和公司。上海是当时远东的经济贸易中心。上海不仅汇集着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政府银行为首的原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金融机构以及外国在华金融机构。在外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组成了“东方华尔街”。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私人资本经营的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以下简称私营行庄公司)。经历了1927至1937年“黄金时期”的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私营行庄公司已达105家;而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上海私营金融业的整体资金实力实际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营银行、80家钱庄和5家信托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营金融机构的数量锐减至60余家。1956年初,官方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最后全部合并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
  
1949年以后,有些上海的资本家都已经逃离到香港,台湾,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继续经营。最后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营。

上海工业发达,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就已全国领先。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央政策原因,中国东南地区飞速发展,一度使上海的工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但自90年来中期以来,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减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业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轻纺、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工业为主,其他还有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张江高科汇集了大量的高端制造业。农业占总体经济的比例较小,大约在1.7%左右。

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经济政策导向等原因,目前纺织业、重污染行业等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渐迁往郊区或关门停业,上海市整体产业结构进步明显,已形成并逐渐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经济也受到其周围省份的非经济方面的竞争。上游省份GDP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来自黄浦江上游的饮用水污染,已成为困扰上海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

经济增长
上海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首次突破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比2000年增长96.2%,平均每年增长11.9%。

经济实力
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6年又跨越4个千美元台阶,达到7189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国家的水平。

财政收入
上海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财政收入仅190亿元左右,到2000年已经达到1700多亿元。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479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比2000年增长1.7倍,平均每年增长18.3%。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00.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全国地位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产业结构
上海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9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86.9%,平均每年增长11%。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9∶48.5∶50.6,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8年保持在50%以上。

就业结构
上海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从2000年的10.8∶44.3∶44.9调整为6.2∶37∶56.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1.9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投资重点继续向完善城市功能和优化产业结构等领域倾斜。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25.54亿元,增长27.1%;完成工业投资1204.93亿元,增长12.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1460.09亿元,增长17.7%;非国有经济投资2465亿元,增长7.1%。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725.85亿元,增长13.4%。

所有制结构
2006年,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5756.87亿元,占55.9%;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540.1亿元,占44.1%。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1748.4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与2000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15.5个百分点。

农业
农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2006年,上海实现农业增加值9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8%。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7.89亿元,增长0.4%。其中,种植业产值123.37亿元,增长6.6%。

工业
上海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上海实现工业增加值4641.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比2000年增长1.2倍,平均每年增长13.9%。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63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2000年增长1.7倍,平均每年增长18.3%。

金融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06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9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金融机构加速集聚上海。至年末,上海有各类金融机构563家,其中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105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454.88亿元,贷款余额18603.92亿元。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0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发展稳健。2006年,上海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70.59亿元,比上年下降1.8%。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274.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8%;商品房销售面积3025.4万平方米,下降4.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615.49万平方米,下降8.1%;商品房销售额2177.08亿元,增长0.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841.04亿元,下降3.4%。

旅游业
上海是国内主要旅游城市之一。2006年,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69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至年末,全市有星级宾馆317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6家;旅行社879家。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05.67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61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9683.9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19.94亿元。

信息产业
2006年,上海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33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全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813.43亿元,增长17.2%;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4.91亿元,增长14.9%;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99.55亿元,增长18.1%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 2017 上海好生活 https://www.zhaozhishi.net/ 上海好生活 上海生活网站是上海分类信息平台之一,便民信息和免费信息发布